烏魯木齊訊(通訊員吉敏)九月之始,炎夏漸褪,涼風初起,天地間忽而改換了顏色。青綠轉為金黃,喧騰化為沉靜,世間萬物仿佛約定了一般,由張揚而收斂,自外放而內省。這季節(jié)的轉換,非但是自然之律動,實亦是人生之映照。
農人皆知,秋日是收獲的時節(jié)。稻穗垂首,果實壓枝,田野間彌漫著豐饒的喜悅。那金黃的稻浪在風中起伏,似是向人頷首,又似是向天鞠躬。收獲固然可喜,然農人亦曉得,若只知收獲而不事儲藏,則冬日將至,饑寒必隨之。于是收割之后,便有曬谷、入倉、釀酒、腌菜諸般事宜。這由收獲至沉淀的過程,恰是生存的智慧。
人生何嘗不是如此?少年時奮力汲取,青年時積極開拓,至中年則當有沉淀之功。世人多喜收獲時的熱鬧,卻少耐沉淀時的寂寥。殊不知沒有沉淀的收獲,終如沙上之塔,風過即傾。那職場中人的升遷,學生的進學,藝術家的創(chuàng)作,莫不需要在喧囂之后,尋一靜處,將所得反復咀嚼,細細消化,使之真正成為自己的血肉。
秋日的沉淀,不獨為儲藏,更為明春的生發(fā)。草木落葉歸根,非為死亡,實是蓄力;自然界之收斂,非示衰弱,乃是養(yǎng)精蓄銳。人之沉淀,亦當時時回顧,整理思緒,剔除蕪雜,保留精華。如今人多忙于追逐外物,手機不離手,信息不停流,似乎一息停頓便是落后。然誠如哲人所言:“空谷方能傳響,虛室乃可生白。”心無空隙,何來靈感?生活滿溢,怎得新知?
季節(jié)之轉換,非一蹴而就。初秋時分,夏的余威猶在,冬的寒意未臨,正處于一種微妙的平衡之中。人生之過渡亦復如是,往往新舊交織,得失并存。智者不急于求成,而是順應節(jié)奏,把握分寸,在變動中尋找安穩(wěn),在告別中期待重逢。
值此初秋,觀樹葉之漸黃,感涼風之徐來,吾人亦當時時自問:今年之所獲,已妥善沉淀否?昔日之所學,可曾內化為智慧?未來之道路,是否已靜心思量?
季節(jié)從不言語,卻以最直觀的方式示人以道。從收獲到沉淀,非但是時間的流轉,更是生命的升華。當繁華漸褪,沉淀下來的,才是真正的財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