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文
旋律與文字的山河之約
----我與著名詞曲作家張延道的音樂創(chuàng)作之緣
杜曉言
杜曉言
收到張延道老師為《中華民族》譜好的旋律那天,窗外的陽光正漫過書桌,落在攤開的歌詞稿上。那些關于“唐詩吶喊、宋詞絕唱”的字句,突然有了躍動的生命力,像黃河的浪濤,順著音符的河道奔涌而來。

猶記2009年那個尋常午后,我將積攢許久的歌詞打包發(fā)給道延老師,從《陽春三月游江南》的婉約,到《不服輸》的鏗鏘,再到《中華民族》里沉甸甸的文明分量,本是抱著試試看的期待,卻沒想到他一眼選中了這首最“重”的作品。后來他說,是歌詞里“華夏五千年”的壯闊,讓他直覺該用大調式來承載——這恰恰暗合了我落筆時的心意,仿佛我們隔著文字與旋律,共同觸摸到了民族精神里那股向前向上的力量。
他為《中華民族》鋪就的旋律,像一級級向上的臺階。開篇的開闊音符,托起“文明史”的厚重;副歌處昂揚的走向,又將“接過傳承接力棒”的使命感拉得高遠。我跟著哼唱時,總想起黃河岸邊的風,帶著歷史的溫度,吹得人心頭發(fā)熱。后來我們又合作《送行》與《母儀天下》,他總能精準捕捉文字背后的情緒:《送行》里離別的輕愁,他用綿長的旋律揉碎在音符里;《母儀天下》中的溫潤大愛,又被他譜成了如春風拂過大地的曲調。
文字是靜默的山河,旋律是流動的血脈。與道延老師的合作,從來不是簡單的詞配曲,而是兩個創(chuàng)作者,用各自的筆,共同為心中的情感與信仰,搭建起一座可聽可感的橋梁。每當《中華民族》的旋律響起,我總會想起那個陽光明媚的午后,想起我們對文字與音樂的敬畏——這份默契,早已成了我創(chuàng)作路上最珍貴的禮物。
為您推薦